本篇文章1186字,讀完約3分鐘
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說,必須在事物的過去找到其根源,只有知道事物的原因,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實際情況。
法國歷史學家米其拉說:“誰把思想局限于現在,誰就不能知道今天的現實?!?/p>
法國另一位歷史學家布洛赫說:“各個時代的統一性如此緊密,對現實的曲解一定來源于對歷史的無知?!?/p>
以上三位牛人各說各的話,實際上都在講述歷史的重要性,這個重要性其實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更簡單的話,可以參考歷史,了解興代。 可以用歷史做鏡子看現實,可以預見未來的趨勢。
我知道這位皇帝是唐太宗。
問題是,我們了解歷史,是否真的能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做得更好。
未必如此。
一位外科手術醫生讀了《資治通鑒》后,他的運刀水平更是不準確。
即使一位金融投資者讀了《伯羅奔尼撒戰爭史》,他的投資成功率也不會因此而絲毫提高。
我想說的是,唐太宗、布洛赫、米其拉等人對歷史現實的指導意義并不那么明顯。 事實上,我們人類愚蠢、自私、狡猾的本性根深蒂固,所以無論歷史決定我們往哪個方向走都會陷入泥潭,我們最后都會陷入泥潭。 古人犯的什么錯誤,我們很可能再犯一次。
是的,歷史可能不具備鑒古知今的典型效果。
既然歷史不一定能指導現實,我們為什么還要了解歷史?
首先,我們有懷舊的本能。 我們懷念過去,懷念小時候,懷念一字一句寫信的時代,懷念葫蘆水一瓢水打菜的時代,懷念雞的叫聲,懷念狗吠,真的懷念漆黑的夜色和清脆的鳥鳴 瀏覽歷史可以滿足我們懷舊的欲望,治愈我們文化上的鄉愁。
其次,歷史很美,我們需要歷史點綴現實。 好的歷史書,震撼的歷史故事,就像陽臺上的盆景,不能吃也不能喝,但不能離開。
再次,歷史更大的用途是在你不知不覺中變大。 一個人越了解歷史,就越不會被眼前無聊的生活瑣事所束縛。 從現實的泥潭中探出頭來,深深地呼吸著歷史的空氣,你將被博大雄渾的幸福包圍。
劉海永的《大宋饕餮:從早市小攤到深夜食堂》是一部描寫千年前宋代飲食生活的歷史書,令人寬慰的是當今世界華人圈的文化鄉愁。
中國人共餐很盛行,共餐什么時候開始? 宋
中國人沉迷于炒菜,炒菜是什么時候成為主流的烹飪方法的? 還是宋。
這本書除了考證宋代的人吃什么、怎么吃之外,還分別描繪了大宋宮廷、官場、民間的飲食生活,向我們各個方面展示了宋代人的飲食形象。 一本手中,大宋我,把宋朝比較寬松、比較溫情、比較精致、比較繁榮的前現代社會一次拉到你面前,觸手可及,唾手可得。 讀了這本書,不僅對宋朝300年的歷史感到興趣和親切感,還能自由地穿越現實的餐桌和歷史的餐桌之間,反復呼吸不同味道的自由空氣。
我之前說過,歷史不一定能指導現實,但在一口氣讀完這本深奧淺出的宋餐史后,各位網友可能會駁斥我的意見。 因為在本書的第8章中,作者從宋文獻中精選了20道菜,不僅嚴密考證其來源,還詳細介紹了其方法,我們現代人只要按照書中介紹的工序一步步走,就能恢復原汁原味的宋朝!
標題:“我們為什么有必要了解宋朝人吃什么”
地址:http://www.6cwl.com/kfwh/17473.html